超出法定退休年龄后国家规定强制退休
来源:立泽祥添加时间:2018/10/20 点击:
人事经理或者员工关系岗的同行们,在处理人事管理工作的实务中,是不是常常出现尴尬的实际情况,例如超出法定退休年龄后继续工作的?这属于人力资源合规管理的问题,HR再工作中必须定期自查规章制度合法合规性。下面我们谈谈继续使用退休员工的几种情况:
退休指职业劳动者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在达到法定退休要件的情形下,退出职业劳动领域,依法享受相应的退休待遇的一种法律行为以及该法律行为所导致的事实状态。我国实行法定退休制度和强制性退休制度,即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就必须结束正在进行的劳动关系,办理退休手续。
我国劳动立法上存在这样一个假设: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即开始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不再从事有收入的社会工作。法定退休制度不仅影响到劳动者个人的权利,更有关社会的秩序和管理,如果不严格执行可能导致管理混乱,影响就业秩序,阻碍生产力的提高。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21条规定,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合同终止。《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如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具备下列特征,即可确定双方建立劳动关系:“(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确立劳动关系的前提条件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主体资格符合法律、法律规定,属于劳动者的适格主体,则享有《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劳动法律体系所规定的权利义务。
《劳动合同法》第44条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作为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故依《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21条规定,既然未规定任何附加条件,正属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属强行性、禁止性规定,退休年龄法定,不可作随意调整,更不可作扩张解读,必须予以适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劳动合同当然终止。
劳动法律为社会法,其规范是强制性的。在社会法理论中养老金具有工资替代的功能,在劳动者开始领取国家基本养老金的情况下,事实上已经不再具有经济从属性,也就不再具有建立劳动关系的主体资格。
关于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仍在就业或者再次就业的,其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何种法律关系,并无明确法律规定。参考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条规定,劳动者办理退休手续后又被其他用人单位聘用,与实际用人单位发生的争议,不属于劳动争议,应作为雇佣合同纠纷予以受理。
由此可知,在司法实践中,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应认为此时劳动者已经不具有建立劳动关系的主体身份,对双方不作为劳动关系处理。
根据《劳动法》第72条、《社会保险法》第4条和第10条之规定,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具有强制性。《社会保险法》第16条2款规定,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而缴费不足15年的,劳动者可选择或继续缴费,或转入新农保或城居保。此时劳动者是否缴费已不再是强制的,而是可选择的,证明劳动关系此时终止。
怎么办?我们来谈谈这类老板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1、一位经验丰富擅长员工关系的HR
2、相关法务和律师配合HR进行规章制度的审核
立泽祥是专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第三方专业机构,为您解决人力资源管理的合规问题,为您的企业降低用人成本和用工风险,欢迎在线咨询。